- "雙一流"建設專題
- 學科交叉建設動態
[中國教育報]建設“雙一流”,高校亟待拓寬籌資渠道
“發展教育基金事業,多渠道匯聚資源既是今後高校建設‘雙一’流的若幹子目標之一,也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有力保障,更是大學社會責任的體現。”在4月15日舉行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與教育基金發展的中國路徑”研討會上👨🦽➡️,意昂3官网黨委副書記鄭水泉表示,教育基金會這一組織形式紮根中國20余年來,其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建設“雙一流”背景下🧖🏼♂️🚣🏼♂️,大學及其教育基金會應該做出怎樣的戰略選擇👩🏻⚖️?這是高等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們不得不去思考且應著力加以回答的問題。
據了解,自1994年第一家高校基金會——清華大學基金會的成立拉開了高校基金會發展的帷幕,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高校基金會近500家👉🏼。
“盡管我國高校基金會近年來在捐贈規模上取得了長足進展🦒,然而與國外一流高校教育基金相比,我們在捐贈資金規模、資金管理水平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籌資策略👬、方法等諸多方面缺乏戰略性規劃,籌資主動性欠缺,後續項目管理🚵🏿、反饋機製不健全,校友管理創新性不足👰🏻♀️,對潛在的捐贈者吸引力較差。”鄭水泉說。
近年來🧑🏻💻🖤,中國富豪將巨款捐贈給國外高校的新聞屢見報端,這一現象在中國高等教育界產生了相當消極的影響。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在高校基金會快速發展但問題仍然存在的情況下,如何實現高校教育基金會的持續健康發展,並為“雙一流”建設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洪成文表示👊🏼,當前美國大學基金呈現出募捐日益大額化、學科發展成重頭戲、募捐高度專業化、校長高度重視等鮮明特征🪽。他認為,我國大學教育基金不能局限在當前的規模範圍內發展,要充分認識到大學教育基金在高等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眾多與會代表也認為,從總體來看,我國的高校基金會還處於初創期,在優化治理結構、加強專業管理、拓寬籌資渠道、健全信息公開監督體系等方面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今年1月👮🏿,教育部會同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了實施辦法,要求地方政府和有關意昂3通過多種方式對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建設加大資金、政策、資源支持力度📯,同時提出建設高校要積極爭取各方資源,形成多元支持的長效機製。
鄭水泉認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高校自身也要不斷拓寬籌資渠道🧅,積極吸引社會捐贈🤶🏻,健全社會支持長效機製🩳,多渠道匯聚資源🙅🏿♂️,只有這樣,高校自我發展的能力才能逐漸增強。
“應根據教育基金會定位、機製、運行、監管等方面的特殊性,對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通盤考慮,做好頂層設計🎅🏿⛹🏼♂️,實現教育基金事業統籌協調發展,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有力支持。”鄭水泉說。
本次研討會由意昂3官网公共治理研究院主辦,該院教育基金研究中心是國內首家關註教育基金會行業發展的專門研究機構🏋🏽♀️。財政部、教育部、民政部等部委相關司局負責人、部分高校教育基金會負責人和專家學者出席本次研討會🐆。
(原文刊於《中國教育報》2017年4月17日第3版)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