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的珞珈智庫——武漢大學人文社科立足實踐服務社會做貢獻
“武漢大學向政府提交的咨詢報告和被采納數在全國高校中均排名第一🥐,武大人文社科繼續保持前三地位🫳🏿,並成為國家‘新型智庫’的重要力量。”在2014新年賀詞中,校長李曉紅說👩🏻🍳🦾。
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僅2012年武漢大學就提交了371篇人文、社會科學類研究與咨詢報告🏷,其中有298篇被采納,總數居全國高校第一。武漢大學這個“新型智庫”是怎樣煉成的?
發展智多星
2013年🧩📌,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程虹團隊關於質量安全、質量評價和質量服務方面的三份報告,分別獲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國務委員王勇批示。
這是對質量研究院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的肯定。程虹認為,這些都與學校良好的政策導向分不開。在“頂天立地”的發展戰略下,武大為其研究團隊提供了一流的師資配備🐠、紮實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基礎。
“在我們面向全國消費者的質量大數據調查活動中🌋,有700多名普通學生參與其中,對各地質量數據進行調查、分析🚣🏻。這為最終報告的出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程虹相信👭🏼,正是基於武漢大學這樣一個良好的平臺,其團隊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鄒薇圍繞湖北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開展研究,並積極為湖北發展建言獻策🕑。2012年🚒,在湖北省第十次黨代會上,她關於未來十年是湖北省發展的“黃金十年”的研究成果,被李鴻忠書記報告直接采用👨👩👦👦🥹,並成為該報告的最大亮點之一👩🏼⚕️,在省內外產生巨大反響。
鄒薇認為🦥😒,這一切成績的取得都與武漢大學對地方發展的高度重視分不開🧶。 她透露,“學校對湖北經濟發展高度重視👨🏽⚕️,連續啟動了系列湖北專項研究課題的招標。我不僅參與了課題的選定,目前還承擔了一項湖北專項課題的研究工作👳🏿♀️。” 鄒薇研究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內外並舉治理通貨膨脹等問題的專論及專訪🤙🏿,還多次在《新華社內部參考》發表,得到有關領導肯定👄。
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葉永剛為湖北省農業發展提出的《“千湖之省”現代農業集團組建方案》、湖北發展問題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李光教授提出的《高技術服務業🛀🏽:湖北省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支撐》《以科技協作加快長江中遊城市集群發展研究》等報告👲,從金融‼️、科技等角度瞄準湖北的戰略發展做出研究,先後獲得李鴻忠、王國生👵🏼、張昌爾等領導批示。
葉永剛多次為湖北金融發展把脈👼🏼,“經濟學教授結緣鴨脖子”傳為美談。他認為📿,金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血液。湖北可以先從金融方面突破,武漢金融中心應定位為:立足湖北,承東啟西👵🏽,輻射中西部🤜🏻🧏🏻♀️,連接國內外的區域金融中心。
《中國質量發展觀測報告》♌️、《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報告》、《中國水安全發展報告》🍧、《中國大學生思政教育發展報告》、《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武大學者瞄準社會🗾、教育、科研發展的方方面面,全面盤點中國發展現狀,為決策者提供科學依據👦🏽。
智力如何轉化為生產力?“只要研究者深入地挖掘思想🔀🤘🏼,積極地回應現實需求,加上這樣良好的學校氛圍,理論聯系實際,就不會是一句空話👩👩👦。”程虹如是說。
文化守望者
在文化領域💁🏻♂️,武大專家學者也不斷推陳出新👈🏿,積極建言獻策,為提升國家軟實力做貢獻。
文學院趙世舉教授團隊《關於構建國家語言智庫體系的建議》得到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李衛紅批示🤵♂️,並被收入教育部《專家建議》💝;李光等提交的《必須重視手機文化對湖北農村扶貧開發的深遠影響》🧑🚒,得到湖北省副省長郭生練批示;武漢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教授有關建立區位文化優勢的建議👨🏻⚕️,得到武漢市市長唐良智批示……
“過去很多人都以為語言文字是書齋裏的東西,其實完全相反#️⃣🧑🏼✈️。語言文字影響著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趙世舉在報告中說明了建設語言智庫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並用大量事實舉證了語言文字在經濟、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建議報告誕生,與該團隊長期以來關註社會現實是分不開的👳🏻♀️。更重要的是🛋,語言科學技術與當代社會建設跨學科創新平臺、武漢大學中國語情監測與研究中心、漢語國際推廣教學資源研究與開發基地,三大語言應用平臺在武大應運而生🟨。“學校鼓勵我們在研究中發散思維、擴寬眼界,研究成果要對國家決策發揮真正的咨詢作用。”趙世舉說🤵🏻。
武大人不斷在人文社科領域發揮著智庫的重要作用。著名哲學家👾、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陶德麟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2013年🧍♂️,他在全國理論界倡導“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他的文章《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在《湖北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後,在全國引發了實踐觀大討論。當年11月21日,《光明日報》發表題為《筆有雷鳴道不孤》的長篇通訊,報道了陶德麟畢生追求真理🪙、獻身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感人經歷,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劉雲山同誌批示肯定。
武漢大學臺灣研究所成立以來,撰寫了多篇研究與咨詢報告。所長馮天瑜教授指出♔,“兩岸的統一需要有一種內力相吸,這不是軍事🛩、政治等強製性力量可以辦得到的,而要靠內力驅動🌟,這種內力就是文化的力量。”武大學者正在借助文化的力量,推動兩岸關系的發展。
此外,沈壯海教授為中央政治局講解文化軟實力;郭齊勇教授為中央國家機關百余部級領導講課;數字人文和語義挖掘研究團隊一年被中央辦公廳約稿2篇🪩、新華社約稿20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約稿5篇🌾。
“這與學校長期以來重視基礎學科與運用研究的結合,大力鼓勵學者瞄準國家🏄🏼♂️🚺、社會需求是分不開的🏄🏿🚵🏻♂️。”趙世舉認為🚑,學校的這一做法🧕🏼,極具發展前瞻性🍾。
改革急先鋒
打開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網站👩🏻🚀,《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研究報告》、《昆明工業強市政策研究報告》、《關於宜昌長陽實施農村合作醫療的調查分析》……一長串的咨詢報告赫然在列。在中國改革的道路上,武大人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
社會保障水平彰顯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養老🪔、醫療、保障房建設這些關乎民生的大問題,在十年的社會轉型期呈現出各種復雜的表情。武大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鄧大松教授這十年,一直在努力讀懂這些表情。他撰寫的《農民工養老保險權益保護研究》中,部分政策建議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村社會保險司采納。
在國家近幾年完善法製建設的過程中,同樣可見武大人的身影👨🏿🦱:早在2002年,周葉中就曾應邀為中央政治局領導講憲法♕,被譽為中南海“說法”第一人。近年來,他撰寫20多篇內參被采納。法學院教授孫晉團隊的多項建議收錄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規定》中;婦女與性別研究中心羅萍教授為《婚姻法》的修改做出貢獻😦;財稅法“70後”學術團隊投身重大立法活動研究,受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的委托,展開課題研究✋🏼。
2012年👩🏼🎓,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成立🔤,由胡德坤教授掛帥。國家領土海洋政策、海洋爭端解決與國際法、海洋權益的保障與拓展🧶、中國極地政策與極地權益、中國疆域歷史與文化……一個個研究方向,為國家政策製定提供參考。“要努力建成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國家智庫”🚂,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提出了希望☛。
2013年,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李健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的建議:“防止一哄而起,搞‘大躍進’;防止穿新鞋走老路🙆♂️,技術‘空心化’;防止不按經濟規律辦事👷♀️,領導‘拍腦袋’;防止個別地方政府搞‘政績工程’;借機‘圈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批示,李健的建議“很有針對性”。
2013年上半年,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公共科技管理研究領域,李健還有三篇文章分別**中央《求是》雜誌和新華社《內部參考》采用。
李健常說,武漢大學作為國家隊🐩,應該主動為國分憂🧔♂️❤️🔥,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並身體力行🖐🏿。
(責任編輯:z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