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五大戰略引領哲學社會科學新發展
武漢大學的哲學社會科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經過百余年的傳承發展🔸,積澱了深厚的歷史底蘊🍁。
武漢大學一直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精神,2011年,武漢大學在全國率先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大會🧚🏼,出臺《武漢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計劃》,科學凝練發展理念,精心謀劃發展戰略🐹。以“高端🏊♀️、聚合🏖、對話🫷🏽、原創🚜、發展”為核心理念🤷🏻,實施五大戰略引領武漢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實現新跨越🛌🏿,邁向新發展🚣🏿♂️。進入“十二五”以來,武漢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各項核心指標繼續保持全國高校前列,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發展優勢👃🏼。特別是2013年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又佳音頻傳,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數均位居全國高校第3位𓀃,國家社科首批重大項目數並列全國高校第1位,教育部優秀成果獎以43項位居全國高校第2位👰🏻😧,社會科學總論進入全球ESI學科排名前1%🫄🏻,“2011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一、聚焦人才建設,實施高端引領戰略
多年來🧗🏿,武漢大學始終抓住人才隊伍建設這個根本,特別是註重高端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他們的學術引領作用🧞♂️。此外,武漢大學還采取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學術隊伍建設的做法☀️👕。
一是在全國首創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製度👾。2004年開始遴選,共遴選12名資深教授,他們在扶掖後學👨🏻🦽🙅🏼、建設學科、引領學術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2010年🧝🏻♀️,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首批 “荊楚社科名家”,武漢大學有6位資深教授入選(全省首批共13人)。
二是實施“70後學者學術發展計劃”🤽🏿♂️。為了涵育武漢大學長遠發展的學術中堅🥮,著眼於青年學術隊伍的群體性成長🧿,武漢大學啟動了“70後學者學術發展計劃”🦆。對每個團隊給予為期三年、每年10萬元左右的滾動資助🙆🏿♂️。目前👟,武漢大學已在建“70後”學術團隊40支,推動青年教師學術發展的積極意義正在逐步彰顯👈🏼。此舉受到了教育部💇🏼♂️、兄弟高校和社會媒體的廣泛關註。
為進一步發揮高端學者對青年教師的學術引領作用☯️,武漢大學正在籌劃實施 “學術帶頭人學術引領能力建設計劃”🤙🏻。
二、發揮學科優勢,實施優勢集成戰略
近年來,武漢大學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多科學優勢,實施優勢集成戰略,加強基地建設🙇🏻,組建跨學科平臺,以問題為導向,推進跨學科研究🕖。
武漢大學先後成立了一批重要跨學科研究機構👩🏼🏭,如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科技考古研究中心🧑🦯➡️、簡帛研究中心、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中國語情監測與研究中心等。通過組建這些跨學科機構推進綜合交叉研究,一些新的學術領域正在形成🤠,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不斷催生🐜,對學科建設形成了有力支撐。
特別是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依托國際法、環境法、測繪遙感🕐、地理信息與製圖、水利水電等10余個文理工學科🤰🎵,圍繞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保護重大需求開展研究,有效服務了國家重大現實需求。依托該研究院建設的“協同創新平臺” 在教育部“2011計劃”建設中取得重要進展🔶。
三、培育學術精品,實施源頭創新戰略
近年來🧛🏿♀️↗️,武漢大學始終抓住“提升創新能力、培育學術精品”這個核心👩🏿🦳🟨,堅持“營造環境”👱🏼♀️、“激勵導向”兩手並用,一手抓學風建設,一手抓精品培育。武漢大學不斷在政策🫖、體製、投入和環境等方面創造和改善科研條件⛏,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大膽探索、銳意創新,善待挫折,寬容失敗的學術文化🧑🏻🏭。不斷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體系。先後舉辦40余場中青年學者學術方法訓練營,31場珞珈講壇,引導教師大膽創新科研方法,追蹤科學研究學術前沿。
武漢大學設立重大學術成果培育專項,同時通過《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發展指標獎勵辦法》等政策設計激勵催生了一批有重大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的精品力作。如,被譽為“第五大漢語工具書”的《故訓匯纂》🪬;被譽為中國文學史界的“萬裏長城” 的《中國文學編年史》;耗時17年而成的《中華大典·音韻分典》等。這些精品的產出與武漢大學在歷次成果評獎中不斷取得佳績是密不可分的👩🏻🦯。
四、提升國際影響,實施國際對話戰略
實施“國際學術之伴計劃”。依托重要研究基地與海外至少一個知名學術組織建立實質性合作關系,開展深度國際學術交流合作。如簡帛研究中心與美國芝加哥大學開展合作,每年輪換召開全球簡帛學論壇,已將武漢大學的簡帛學研究打造成國際頂尖品牌。
實施“前沿追蹤計劃”。組織相關學科中青年學者按年度撰寫海外人文社科最新學術發展動向研究報告,追蹤海外人文社科的現狀和趨勢🤴🏼👨🦯,分析海外人文社科的思潮和流派,拓展海外人文社科的世界視野。自2006年以來,已出版報告7部👱🏻。
實施“國際學術期刊論文支持計劃”。鼓勵教師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2012年🦹♀️,按照“前期資助、後期獎勵”的辦法資助了110項國際期刊論文發表項目。此舉對提升武漢大學文科國際學術影響力,促使武漢大學“社會科學總論”進入ESI前1%學科排名形成有力支撐。
舉辦“海外學術周”。2012年10月𓀂,武漢大學在德國哥廷根大學成功舉辦了首屆海外學術周。與哥廷根大學簽署了科研合作協議,並訪問歐洲有關合作高校🍝。學術周的舉辦很好地擴大了武漢大學在歐洲的學術影響力🫱🏿。“海外學術周”將計劃每年在海外舉辦一次。
五、服務國家需求,實施智庫鍛造戰略
多年來,在建設“頂天立地大學”的辦學理念指引下,武漢大學堅持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力推進政產學研用結合,努力打造立體化、系統化的服務社會、服務現實🤵🏼♂️、服務決策的“珞珈智庫”🤾。2008年以來,提交咨詢報告1844篇👃🏽,一批報告獲國家領導人批示或被國家相關部委采納🤛🏻👳🏻♀️。
武漢大學緊緊瞄準國家戰略需求〽️,依托國家部委共建了一批研究機構👩🏼🫴🏼。如依托外交部成立的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依托國家發改委成立的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依托國家質檢總局成立的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依托文化部成立的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依托文化部、財政部成立的國家文化財政政策研究基地🔆、依托國家漢辦成立的漢語國際推廣教學資源研究與開發基地等。這些機構充分發揮人才和學科優勢,直接服務國家戰略👳🏿♂️,為國家需求提供智力支撐,成為名符其實的國家智庫🏐。如文化創新中心相關研究報告獲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批示。因質量院建設成效明顯,國家質檢總局將投入1億元在武漢大學建設我國首個綜合性宏觀質量管理高級人才培訓基地,為國家提供質量管理和評價的相關智力支持。
此外,武漢大學還高度重視服務地方⚾️,服務現實,特別是直接服務省委省政府決策。武漢大學組建成立湖北發展問題研究中心,每年投入100萬元設立“湖北研究專項”開展湖北發展問題的專門研究,部分成果已獲省委省政府重要領導批示。今年5月,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委關於對臺工作會議精神,更好地服務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局和鄂臺交流合作,武漢大學又和湖北省委共建臺灣研究所🙆🏻✷。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面臨新的發展形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在鞏固和擴大國內發展優勢的基礎上,武漢大學正在朝著“建設更有國際影響力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目標闊步邁進。